當前位置:大學路 > 高考教育 >高考資訊 >正文

高考新政下命題改革著力點何在

更新:2020年12月25日 04:13 大學路
高考是一個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zhàn)役。面對高考,考生總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時候開始報名?高考體檢對報考專業(yè)有什么影響?什么時候填報志愿?怎么填報志愿?等等,為了幫助考生解惑,大學路整理了高考新政下命題改革著力點何在相關信息,供考生參考,一起來看一下吧高考新政下命題改革著力點何在

近來,國家出臺了深化考試招生制度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別是高考科目調整和權重設置、優(yōu)勢學科選擇性考試、學業(yè)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等,需要加快高考測試理論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

國家陸續(xù)出臺了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系列文件,提出了多項高考改革的任務和措施,抓住了教育改革的關鍵,使之成為牽引教育發(fā)展的“火車頭”。高考新政呼喚在操作層面上抓緊落實,更新觀念,呼喚提高命題水平,從技術上完善措施,讓政策盡快落地。

加快高考測試指導理論和方法創(chuàng)新

科學的高考命題應該以先進的教育測量理論和方法為指導。目前,影響我國高考的測驗理論和方法主要是經典測驗理論和題目反應理論。經典測驗理論在上世紀20年代傳入我國,其數(shù)值體系具有計算上簡單、意義上明了和直觀的優(yōu)點,但其參數(shù)值(難度、區(qū)分度)的變化會使考試分數(shù)起伏較大,也無法建立考生得分與題目參數(shù)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題目反應理論引入我國時間不長,從理論上說,它有效地解決了經典測驗理論中存在的測驗穩(wěn)定性問題。不過,由于其理論假設是一維性強假設,可操作性弱,存在著考生自我評價的參與和社會接受與理解的問題。

高考命題改革必須遵循測量學的一般規(guī)律和基本原則。依據的測驗理論不同,則形成的結果和提供的信息也會不同。近來,國家出臺了深化考試招生制度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別是高考科目調整和權重設置、優(yōu)勢學科選擇性考試、學業(yè)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等,涉及大量測驗理論和實踐工作。當前需要加快高考測試理論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把提高理論水平和技術方法貫穿于高考改革工作的始終。

完善高考命題質量保證體系

高考命題質量由試卷固有的品質特性和試卷滿足服務對象要求的程度兩部分構成。提高高考命題質量須同時做好提高命題技術和完善命題質量評價體系兩方面工作。我國現(xiàn)行的高考命題質量評價主要由考試部門提供的考后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其所提供的主要是試題的內部效度證據,而不是試題的外部效度證據。一般來說,試題的外部效度可以表現(xiàn)為測試結果與考生中學日常學習的一致性證據,測試結果與大學入學后成績的一致性證據,考生群體和教師群體對試題測試的滿意度證據等。在當前的高考命題質量評價體系中,應該及時增加服務對象評價,這也是提高命題質量的重要途徑。

為進一步提高命題質量,要完善我國高考命題質量標準,明確規(guī)定高考命題各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技術要求、行為規(guī)范和關系。同時從命題組織、命題者資格認定、專家評估、考前控制措施、考后評價方法、應急機制等方面加強質量監(jiān)控。

明確高考命題中的教學導向

自從我國高考實施標準化考試改革以來,高考學科考試說明(考試大綱)便成為考試命題、教學輔導以及考生復習應試等的標準。許多師生甚至就按考試大綱要求進行日常教學和復習,導致只重考試大綱而忽視課程標準。

高考命題的導向影響深刻而廣泛。深化高考考試改革,要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考試內容的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考命題應當觀照基礎教育特性,適當注重回歸教材、降低難度、強化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識。

按照“不重復”原則,每年高考命題總要設計新題目、變化內容。高考題目、題型創(chuàng)新的目的是更好地測評那些用傳統(tǒng)題型無法測評的素質能力,但要防止讓教師和考生感到措手不及。高考命題改革還要努力實現(xiàn)使考生不容易受到強化輔導的影響,降低對死記硬背的要求,更多地著眼于考生的潛力,使高考與教育的關系正?;?。

以上就是大學路為大家?guī)淼母呖夹抡旅}改革著力點何在,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
與“高考新政下命題改革著力點何在”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lián)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