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學路 > 高考復習 >高考語文 >正文

語文必背: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素材《戰(zhàn)國策》經(jīng)典20句

更新:2021年07月24日 08:17 大學路
高考是一個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zhàn)役。面對高考,考生總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時候開始報名?高考體檢對報考專業(yè)有什么影響?什么時候填報志愿?怎么填報志愿?等等,為了幫助考生解惑,大學路整理了語文必背: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素材《戰(zhàn)國策》經(jīng)典20句相關信息,供考生參考,一起來看一下吧語文必背: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素材《戰(zhàn)國策》經(jīng)典20句

《戰(zhàn)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于戰(zhàn)國初年,止于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zhàn)演習手冊。

1.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譯文】士樂于為知己的人舍生忘死。女子樂于為喜歡自己的人修飾打扮。

【感悟】在《戰(zhàn)國策》原文中,這是豫讓決心為重用,信賴自己的知伯復仇時說的話。豫讓是晉國人,是戰(zhàn)國四大刺客之一,躋身智伯門下后受到尊寵,稱他為國士。智伯伐趙襄子沒有成功,被趙襄子戰(zhàn)敗身亡。豫讓改名換姓,為了改變相貌、聲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喬裝成乞丐,找機會報仇。

在邢邑(即今邢臺市)多次行刺趙襄子未遂后終于被捉,豫讓知道非死不可,于是懇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讓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趙襄子答應了要求,豫讓拔劍連刺衣服三次,然后自殺。豫讓成為比荊柯刺秦還要早若干年的“趙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边@兩句話概括了人們的一種典型心理,自古知己難得。千百年來不同時代的人們又賦予這兩句話不同的含義而經(jīng)常引用。

2.效小節(jié)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

【譯文】注重小節(jié)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恥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感悟】我們常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春秋時代,管仲用箭射齊桓公,射中了他的帶鉤,這是篡奪;侍奉公子糾而不能為他殉死,這是怯懦;被魯國囚禁,這就是身遭*。這三種行為可以說是一般人都難以忍受的恥辱。假使使管仲終生窮困,因為曾遭監(jiān)禁感到壓抑而不出仕,因為自己所造受的恥辱感到慚愧而不去拜見齊桓公,就不免做一輩子被羞辱的'卑賤之人。然而管子同時擁有這三種過失,卻執(zhí)掌齊國的政事,一舉匡正天下,九次會盟諸侯,使齊國成為五霸的首領,美名傳遍天下,光輝照權鄰國。

3.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譯文】狡猾的兔子有三個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喪命而已。

【感悟】這是齊國策士馮諼對孟嘗君說的話。意思是勸告孟嘗君要想鞏固自己在齊國的政治地位,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就得有許多安全的退路才行。這兩句后來形成“狡兔三窟”的成語,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災禍;也可用于戲稱人的住處多,到處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4.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譯文】別人對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記;自己對別人有恩惠,不可不忘。

【感悟】這幾句淺近平易的話雖然表達的是古人的一種借鑒觀念.但對今人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困為即使在今天,那些忘恩負義或恩將仇報的行為,也會遭到人們廣泛地鄙棄;自己給了別人一點幫助或一點好處便念念不忘.動輒重提,同樣為大眾所不齒.本名句可供闡述人際關系時引用。

5.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譯文】見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太遲。

【感悟】作者以這幾句作比喻,說明應及時修正錯誤,總結(jié)經(jīng)驗,以減少損失。見到兔子再放出狗,雖然時間急迫,還來得及;羊已丟失了馬上修補羊圈,雖不能找回已丟的羊,但以后就不會再丟失了。以這兒句說明有錯要及時改,不可固執(zhí)錯誤,否則會造成更太的禍患?!巴鲅蜓a牢”已成引用率很高的習見成語。

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楚襄王(也就是羋月的侄子)即位后,重用奸臣,國家一天天衰亡。楚國有個大臣叫莊辛,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和一些人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國家遲早有一天會滅亡啊!”

楚襄王聽了大怒,臭罵莊辛。莊辛見楚襄王不納忠言,只好躲到了趙國。五個月后,秦國派兵攻打楚國,攻陷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到城陽城。到這時,他想到莊辛的忠告,派人把莊辛迎請回來,說:“過去因為我沒聽你的話,所以才會弄到這種地步,現(xiàn)在,你看還有辦法挽救嗎?”莊辛就講述了亡羊補牢的故事。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

【譯文】用錢財交朋友,錢財用完了交情就會斷絕;貪美色面結(jié)合,到年老色衰時愛情就會消失。

【感悟】這幾句不失為警句名言,作為人生格言,仍可引用。

7.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譯文】作父母的疼愛孩子,就要為他們作長遠打算,不能只顧眼前得失。

【感悟】這是觸龍說趙太后時說的話,今天仍有教育意義。在勸誡那些一味寵愛、嬌慣子女的父母時可引此名句;重溫“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也可使今人受到有益的啟迪。

8.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

【譯文】內(nèi)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容易相互憎惡,有共同的痛苦或憂患的人容易互相親近。

【感悟】內(nèi)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往往成為競爭的對手,都想捷足先登,唯恐他人得到而自己得不到,所以容易相互產(chǎn)生憎惡甚而仇視的心理;有共同的痛苦或憂患的人,或同病相憐,或同仇敵愾,所以容易相互親近,引為知己。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理。我們可以用“同欲者相憎”來說明有共同企求的人容易互相產(chǎn)生憎惡的心理,也可以反其義而用之,說明在大目標相同的前提下,應該克服“同欲者相憎”的傳統(tǒng)心理。

9.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譯文】寧可作雞的嘴巴,決不作牛的*。

【感悟】鮑彪注:“《正義》云:雞口雖小乃進食,牛后雖大乃出糞?!边@兩句表現(xiàn)的是一種獨立自主的意識,喻示人們要作自己的主人,而不作他人的附庸;寧可在小局面中獨當一面,也不在大局面中任人支配,俗語有“寧為雞頭,不作鳳尾”,與此意同。

10.懷重寶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輕敵。

【譯文】懷藏著貴重的寶物,不能在晚上行走;擔任重大事業(yè)的人,不能夠輕視敵人。

【感悟】深夜行走,懷有重寶,可能遭圖財害命者的搶劫,招致殺身之禍,作者以此作比,說明擔當重任者應時時謹慎,不可輕敵,否則將遭暗算,招來災禍。因為“重寶”和“大功”,都會招來忌妒?!f明一個淺顯易知的社會通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可不慎。

1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譯文】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記,它可以成為后事的老師。

【感悟】此二句“精警的語言,告訴人們決不能忘記歷史的經(jīng)驗和教訓,應將前事作為老師,時時提醒自已,引為鑒戒。此二句和“前車之覆。可以為鑒”一樣,都是哲意深刻的生理名言,常被人所引用。

12.謀泄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

【譯文】謀略泄露了,事情一定不能成功;計劃不果斷,名望也不能建立起來。

【感悟】若要取得事業(yè)的成功,必須作充分的準備,周密的謀劃并注意保密,若計劃泄露了,或多謀而寡斷,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則將一事無成。這個道理可廣泛地適用于政治、經(jīng)儕、軍事各個領域。

13.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譯文】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開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愈要認真對待。常用于以勉勵人做事要善始善終。

【感悟】成語意思可以從字面來理解,“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意思是行百里路,走了九十里,也只是走了一半;深層含義是說,干事情越接近完成時越艱難、越關鍵。很多人開始的時候總是雄心壯志,宏圖遠大,可是隨著時間的進行,慢慢的就沒有了動力,沒有了毅力,沒有了決心。到最后草草了事。

14.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譯文】雙生的孩子長得極為相似,只有他們的母親能一眼分辨出來;利害混淆在一起的事物難以分辨,只有聰明的人才能把它們區(qū)分開來。

【感悟】這幾句以形象的比喻,說明在日常事物中,“利”與“害”常?;祀s在一起,或看似有利實則有害,或看似有害實則有利,或雖有小利卻存大害,或雖有小害而終獲大利,令人分辨不清。唯有智者能夠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顧此及彼,由表及里,看到問題的實質(zhì),不為斤斤小利所誘惑,從而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以這幾句說明利害常常雜糅在一起,必須認真調(diào)查,審時度勢,才能得出正確結(jié)論,才配稱之為智者。

15.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

【譯文】太陽運行到中天則向西移,月亮滿盈后就會虧缺,萬物極盛之后就會衰敗。

【感悟】自然界的萬物都遵循著由興至盛、由盛轉(zhuǎn)衰的客觀規(guī)律而運行變化。當其發(fā)展到極盛階段之后,由于某種條件的作用,就會向其相反的方面轉(zhuǎn)化。注意到事物的這種特性,對于人的處事、立身都是有益的。

16.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譯文】能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上奏章直言勸諱我的,受中等獎賞,能在公共場所議論我的過失使我聽到的,受下等獎賞。

【感悟】這幾句是齊威王下令求諫的話。“鄒忌諷齊王納諫”是以則很著名的故事。鄒忌從幾件生活小事中悟出:平時說他的好話的人,不是偏受他,害怕他,就是有求于他。因此勸齊威王不要像他受蒙蔽一樣盡聽阿諛奉承之詞。齊威王覺得鄒忌講得很有道理,就下令群臣史民。齊威王敢于懸賞求諫,表現(xiàn)了具有實事求是精神的政治家的襟懷與風度,值得后世的政治家借鑒。

17.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

【譯文】遵循古法成就的功業(yè),不完全高于今世;效法古人的學問,不能夠制定今天的制度。

【感悟】我們現(xiàn)在學國學,學習古人的智慧,但是很少人注意到古人的智慧是要經(jīng)過“轉(zhuǎn)化”才能適用于當下。因此,我們不能教條地學習古人,一定要懂得辯證變通。

18.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

【譯文】“成事者不謀于眾”的意思是:要成就大事,不應該去聽從身邊人的意見或者建議。

【感悟】成大事者不謀于眾,這一原則通俗地說,就是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人商量。因為謀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搜索。

首先,如果別人見識低下,心胸狹小,氣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會動搖你的意志,也會破壞你的信心和情緒。第二是人多口雜,也會出現(xiàn)走漏風聲、葬送機會的壞事。

秦孝公的商鞅變法就是這樣的情景。當時秦孝公支持商鞅改革,秦國的大臣都不太支持。商鞅就對孝公講一番道理:“對于一般人,事情開始的謀劃,和他們談不攏,只能成功之后和他們共同享樂。講究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于俗人,建立大功大業(yè)的人,不必和普通人商議。能使國家強盛,舊的章法便可換一換?!?

19.圣人不能為時,時至而弗失。舜雖賢,不遇堯,不得為天子;湯、武雖賢,不當桀、紂不王。故以舜、湯、武,不遭時不得帝王。

【譯文】即使是品格,智慧最高超的圣人,他也不能創(chuàng)造時勢,時機來了就不能把它放過。虞舜雖賢,如果不遇到唐堯,他也不會成為天子,商湯、周武王雖賢,如果不是遇到昏君夏桀和商紂,他們也不會稱王于天下。所以,即使是賢能的虞舜、商湯和周武王,他們?nèi)绻挥龅綍r機,也都不可能成為帝王。

【感悟】時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即便是圣人也只能在時機到來的時候及時抓住,而不能夠創(chuàng)造時事。

20.無形者,形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

【譯文】無形者,形之君也:無形之物是有形之物的主宰。君:統(tǒng)轄,主宰。無端者,事之本也:沒有發(fā)端的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感悟】中國古代從老子開始,非常注重“虛無”的東西,《道德經(jīng)》里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是形而上學的說法。在現(xiàn)實中,我們要做事也要特別重視那些無形的事物的價值,誰能看到“無”的價值,利用“無”的價值,就必然更容易成功。這句話還告訴我們,要見微知著,在事物還沒有成型、事情還沒有發(fā)端的時候就看清它的走向。

以上就是大學路為大家?guī)淼恼Z文必背: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素材《戰(zhàn)國策》經(jīng)典20句,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
免責聲明:文章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
與“語文必背: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素材《戰(zhàn)國策》經(jīng)典20句”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lián)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