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學路 > 高考教育 >大學信息 >正文

李曉紅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的歷任校長

更新:2023年07月14日 12:00 大學路

今天,大學路小編為大家?guī)砹死顣约t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的歷任校長,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和家長,一起來看看吧!李曉紅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的歷任校長

武漢大學的歷任校長

1、自強學堂時期,創(chuàng)辦人,張之洞,1890年

2、自強學堂時期,總辦, 蔡錫勇,1893年--1897年

3、自強學堂時期,總辦,張斯枸,1897年冬--1899年5月

4、自強學堂時期,提調(diào),錢 恂,1893年--1898年9月

5、自強學堂時期,提調(diào),汪鳳瀛, 1898年--1899年4月

6、自強學堂時期,提調(diào),程頌萬,1899年4月--1902年10月

7、方言學堂時期,提調(diào),程頌萬,1902年10月--1905年春

8、方言學堂時期,監(jiān)督,馨 齡,1905年春--1911年

9、方言學堂時期,監(jiān)督,曾廣熔,1905年春--1911年

10、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時期,校長,賀孝齊,1913年7月--1914年11月

11、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時期,校長,張 渲,1914年11月--1919年9月

12、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時期,校長,談錫恩,1919年9月--1922年1月

13、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時期,校長,張繼煦,1922年6月--1923年8月

14、國立武昌師范大學時期,校長,張繼煦,1923年9月--1924年9月

15、國立武昌大學時期,校長,石 瑛,1924年12月--1925年12月

16、國立武昌大學時期,校長(代),張 廷,1926年2月--1926年5月

17、國立武昌大學時期,校務(wù)維持會主任,李漢俊,1926年5月--1926年10月

18、?國立武昌大學時期,校務(wù)維持會主任,黃 侃,1926年5月--1926年10月

19、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時期,校務(wù)委員會主任,徐 謙,1927年2月--1927年12月

20、國立武漢大學時期,校長(代),劉樹杞,1928年7月--1929年春

21、國立武漢大學時期旁辯模,建筑籌備委員長,李四光,1928年7月--1938年4月

22、國立武漢大學時期,校長,王世杰,1929年2月--1933年4月

23、國立武漢大學時期,校長,王星拱,1933年5月--1945年6月

24、國立武漢大學時期,校長,?周鯁生,1945年7月--1949年8月

25、武漢大學時期,校務(wù)委員會主任委員,鄔保良,1949年8月--1952年11月

26、武漢大學灶卜時期,校長,李 達,1952年11月--1966年8月

27、武漢大學時期,校長,莊 果,1980年6月--1981年6月

28、武漢大學時期,校長,劉道玉,1981年7月--1988年4月

29、武漢大學時期,校長,齊民友,1988年4月--1992年10月

30、武漢大學時期,校長,陶德麟,1992年10月--1996年10月

31、武漢大學時期,校長,侯杰昌,1996年10月--2003年7月

32、武漢大學時期,校長,劉經(jīng)南,2003年7月--2008年11月

33、武漢大學時期,校長,顧海良,2008年11月--2010年12月

34、武漢大學時期,校長,李曉紅,2010年12月--2016年11月

35、武漢大學時期,校長,竇賢康,2016年12月--2018年11月(2018年11月是回答問題的時間,并不是竇賢康校長卸任的時間,截止運緩回答問題的時間,竇賢康校長依然任職。)

擴展資料

現(xiàn)在武大的校址就是王世杰和李四光圈定的。創(chuàng)建武大,發(fā)展武大,王世杰殫精竭慮,勵精圖治。他本人認為,武大是他一生的得意之筆。

以至他在臺島臨終的遺囑中對子女說:“以后為我立碑時,去掉所有頭銜,只須刻上‘前國立武漢大學校長王雪艇先生之墓'”。由此可見,王世杰對先前的從政生涯早以厭倦,而對親手創(chuàng)建的國立武漢大學卻始終傾注著無限的深情和厚意。

1929年3月5日,國民*教育部任命王世杰為國立武漢大學校長,5月中旬正式上任。王世杰計劃將武漢大學建成一所擁有文、法、理、工、農(nóng)、醫(yī)六大學院,學生超過萬人的綜合性國立大學。

王世杰在1929年5月22日就任武大校長的*上講:“我不是來維持武漢大學的,而此行目的是要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武漢大學?!?

在王世杰的心目中,這個新的武漢大學“要能履行新的使命,擔起文化中樞的責任”,不僅要能適應(yīng)現(xiàn)在武漢的需要,并且要能適應(yīng)將來的武漢的需要,這個新的武漢大學是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準的大學。

對這樣一個新的武漢大學的創(chuàng)造,王世杰認為需要有五個條件:?巨大的新校舍、良好的設(shè)備、經(jīng)費的獨立、良好的教授、嚴整的紀律。王世杰的許多具體的辦學主張及治校方略都是圍繞這五個方面展開的。

武漢大學歷屆的正校長分別是?

國立武大時期:絕纖冊劉樹杞(代校長) ;李四光(建筑籌備委員長) ;王世杰 ;王星拱 ;周鯁生。
武漢大學時期:鄔保良 ;李達 ;莊并宏豎謹果 ;劉道玉 ;齊民友 ; 陶德麟 ;侯杰昌 ;劉經(jīng)南 ;顧海良 ;李曉紅(現(xiàn)任)。

武漢大學從建校到現(xiàn)在有哪些名人,并詳述!

王世杰
字雪艇,湖北崇陽人。留學英國和法國,先后獲倫敦大學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巴黎大學法學博土學位。1921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武漢大學校長,**法制局局長、教育部長、外交部長、總統(tǒng)府秘書長,行政院政務(wù)委員、中央研究院院長以及*中央宣傳部長等。著作有《比較憲法》(與錢端升合著)等,用比較方法介紹資本主義的國家制度、政治制度和憲法理論。

周鯁生
周鯁生教授(1889-1971),湖南長沙人,早年留學日本、英國、法國等國,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政治經(jīng)濟碩士學位和返陵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武漢大學教務(wù)長和校長等職務(wù)。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武漢大學校長、外交部顧問,為新中國的外交和立法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主要著作有《國際法》、《國際法大綱》、《近代歐洲外交史》、《不平等條約十講》等。

梅汝璈
清華畢業(yè),留學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在芝加哥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精通英美法律,曾任武漢大學、中央大學教授。1945年,當時的武漢大學法學系主任梅汝璈教授作為檢察官出席東京國際軍事法庭,義正辭嚴地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滔天罪行。

燕樹棠
字召亭。河北定縣人。北洋大學堂法科畢業(yè)。1914年赴美,1920年獲耶魯大學法律博士。曾任國民*法制局編審、清華大學政治學系講師、北京大學法律學系教授、西南聯(lián)合大學法律學系主任,國民*檢察院監(jiān)察委員、司法院大法官等職務(wù)。1949年后在武漢大學法律系編譯室工作兼湖北省政協(xié)委員、中國政法學會理事。

韓德培
中國法學會顧問、中國國際法學會名譽副會長、中國國際私法學會會長、中國法學會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武漢大學環(huán)境法研究所首任所長。1934年國立中央大學法律系畢業(yè),1940-1942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院學習,獲法學碩士學位,1942-1945年在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以特別研究生身份繼續(xù)研究。1946—至今,在武漢大學任法律系教授,先后任國務(wù)院學位委員會法學評議組成員和特約成員,國家環(huán)境保護局、中國法學會、中國國際經(jīng)濟貿(mào)易仲裁委員會顧問,中國國際法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私法研究會會長等職。

李浩培
李浩培先生,1906年生于上海,1928年畢業(yè)于東吳大學法律系。后在倫敦經(jīng)濟政治學院從事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比較民法的研究。歷任武漢大學法律系主任、浙江大學法學院院長 外交學院教授,外交部法律顧問,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與周鯁生、王鐵崖先生一樣,李浩培先生可以說是我國國際法學界的泰山北斗。

皮宗石
皮宗石(1887~1967) 字皓迅賀白,號海環(huán)。長沙縣福臨鋪人。1903年到日本,先讀中學,后入東京帝國大學攻讀政治經(jīng)濟。1927年與王世杰、王星拱、周鯁生等被約同去湖北,在武昌中山大學基礎(chǔ)上籌建國立武漢大學。從此專心從事教育事業(yè),拒絕汪精衛(wèi)、蔣介石邀請他在*任職。

王鐵崖
中國國際法學會前會長,北京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創(chuàng)始所長,國際法研究院院士,世界藝術(shù)和科學院院士,聯(lián)合國前南國際刑事法庭大法官。1929年考入上海復(fù)旦大學,初修外語,后改上政治系。1931年轉(zhuǎn)學入清華大學政治系。1933年畢業(yè)后旋被保送進清華研究院,師從周鯁生教授攻讀國際法。1936年獲法學碩士學位,同年通過中美庚款留學考試。1937年夏負笈西洋,遠赴英國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師從國際法學家勞特派特教授,繼續(xù)研讀國際法。1939年夏鐵崖先生返國 后經(jīng)周鯁生教授邀請,于1940年受聘于樂山武漢大學,開始了他長達62年的國際法教學生涯。

姚梅鎮(zhèn) 國際經(jīng)濟法學家 中國國際經(jīng)濟法學會首任會長。

馬克昌
生于1926年8月,河南西華人,法學家。1950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法律系,后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研究生班。曾參加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修訂工作?,F(xiàn)任武漢大畝世派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兼任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法學會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副會長、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詢員。我國刑法學術(shù)界有“北高南馬”之稱,即中國人民大學高銘暄教授和武漢大學馬克昌教授。

吳學義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顧問,曾任武漢大學、中央大學教授,留日碩士。

高一涵
六安縣南官亭人 曾于日本明治大學攻讀政法。民國5年(1916年)7月回國與李大釗同辦《晨報》。民國7年入北京大學編譯委員會工作,兼任中國大學、法政專門學校教授。經(jīng)常為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撰稿,并協(xié)辦《每周評論》,積極宣傳科學與*。后與章士釗辦《甲寅日報》,與李四光、丁西林等辦《現(xiàn)代評論》,與胡適辦《努力月刊》等刊物。
民國15年,由李大釗、高語罕介紹加入中國*,同年來武昌任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前身)教授,兼法科委員會主任委員。南京解放后,先后任南京大學教授、政治系主任、法學院院長等職。

以上就是大學路整理的李曉紅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的歷任校長相關(guān)內(nèi)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請查閱大學路。

免責聲明:文章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
與“李曉紅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的歷任校長”相關(guān)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lián)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quán)所有

警告: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